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资讯服装饰件正文

“返券”难言之痛:是实惠还是忽悠消费者

放大字体  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:2014-10-24 浏览次数:74
  近日,内蒙古包头市各商家掀起了一股轰轰烈烈的打折潮。“满100元送100元、满51元送55元……”类似的广告充斥街头,凡驻足观者没有不心动的。然而,记者采访中,有消费者认为“返券”获利了,但有不少消费者指出:这不过是商家设置的“消费陷阱”罢了。
  
  陷阱一:借返券拉长利益链条
  
  11月22日,内蒙古呼市来包购物的刘女士致电本报反映:“前几天她在某商场参加了满100送100的活动,买了一件价值589的棉衣后,返得了500元的代金卷,可是这代金券却让她没少受“苦””。
  
  她告诉记者:“看上的商品不参加返券活动,而参加活动的商品自己又不喜欢。后来急着往回赶,没办法只好胡乱买了几件,心里很不是滋味。”
  
  吴女士似乎要比刘女士精明很多。她告诉记者:“前些天看到商场搞活动提前贴出通知,我便预先踩点。可是后来逛了一圈发现,很多商品都是以前的款式,返券期间拿出来卖。好的不好的掺杂起来,很难挑到几样合适的。”
  
  一位商场销售人员表示,返券表面看来是让消费者得到“实惠”,其实是商场把价格链条拉得更长,让消费者为了花掉返券去消费,商场增大了利润空间。
  
  陷阱二:利用“最终解释权”忽悠消费者
  
  对于返券的隐痛,很多消费者表示,一些饭店餐馆的返券做法更为“跋扈”。
  
  内蒙古包头市民王先生近日在一家烧烤店内消费,他告诉记者:“这家餐馆正在搞满100元返30代金券的活动,我当时消费了将近300元,结账时服务员又给了我60元的代金券。没过几天我又去了这家餐馆,当我结账时,再次拿出前一次给的代金券时,被告知不能使用代金券,原因是特价菜和特价肉品不在用券之列。当我表示疑问的时候,服务员表示‘解释权归餐馆’。你说这种做法不是很霸道吗?”,
  
  采访中,记者发现,商家就瞅准消费者“不忍白白浪费返回的券”的心理,因此大搞一些返券活动,而当消费者进行二次消费时,这个返券便会随意由商家操控其有效性。在调查中记者发现,代金券的“潜规则”还有很多,例如,在代金券的使用说明上,不会在显著位置标明“该券每次限用一张”、“有效期一般为15天到30天”等。
  
  返券的“羊毛”原则
  
  一位餐饮业的从业人员很形象地将这种返券称为“羊毛券”,他说,商家正是利用“羊毛出在羊身上”的原则,为消费者设计了一个“诱饵”。
  
  “餐饮企业利润普遍较高。只怕顾客不进门,一进门,想少赚都难。”他告诉记者,商家之所以这样做,主要是抓住了消费者的心理。消费者拿到消费券心中很高兴,不忍浪费掉这白来的‘钱’,就肯定还会再来消费,这就等于给了商家第二次赚钱的机会。返券中的‘潜规则’就是商家把利润高的餐品除外,像酒水、特色菜等,都是餐馆利润的主要来源,在这些地方赚够了,其它可以使用代金券的餐品只是降低了一点利润,但整体利润还是相当可观的。”
  
  另外,他还表示,代金券不仅是商家招揽“回头客”的妙招,还是发票的替代品。一般代金券有“四不原则”:不兑换现金、不找零、不返赠券、不出发票。消费者在很多餐馆索要发票时,收银员都会提出多种替代发票的优惠条件。例如,选择一罐饮料、一包面巾纸或是一张30元的代金券等等。而大多数消费者都会选择代金券,这样商家不仅吸引了回头客,还减少了纳税金额。
  
  呼吁健全法律法规
  
  “返券是市场竞争中必然出现的一种现象,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。但其产生一系列问题还需健全法律法规来规范它。”内蒙古祥鹿律师事务所的崔律师表示。
  
  崔律师表示,法律不可能面面俱到,所以软性管理是绝对必要的,因此要加大工商等行业主管部门对行业不规范行为的监管力度。同时,消费者也需要提高自身的防范意识,提高警惕,培养理性的消费观念,克制冲动性消费。在商场或饭店赠送消费券时,要问清楚使用情况,增强自我保护意识。在消费时多长个心眼,绝不要因为贪图小便宜,在不该消费时消费,不要以少花钱时而为返券多花钱,从而上了一些不良商人的当。一些消费者在上当受骗后,往往因怕麻烦而放弃维权的行为,是不可取的,这样会变相地鼓励一些不良商人损害消费者的利益。

“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,可以联系本站!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!

0条 [查看全部]  相关评论